开通农民工绿色通道、优化办案程序、促进裁审对接……2024年以来,北京经开区仲裁院深入探索劳动人事争议“调、裁”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持续优化庭审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一站式经办服务,形成源头预防、前端化解、调裁审一体化格局,全面提高劳动纠纷调处效率,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助力经开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优化布局
群众满意率持续走高
“感谢劳动仲裁部门为我们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日前,一名工伤职工向经开区仲裁院办案人员深深道谢。
2024年初,该职工向经开区仲裁院提请立案:要求其工作企业支付其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同时要求企业承担其工伤连带责任。据悉,此前该职工已多次向企业索要待遇无果,故提出了仲裁申请。后经仲裁人员反复核查,该职工申请款项均为此前应付未付的工伤待遇。仲裁院随即立案,并坚持“快立、快调、快结”的原则,为该职工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启动办案程序,并当场联系用人单位,反复宣传释法,于开庭当日促成双方和解,由用人企业支付该职工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诉求金额以及部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在最短时间内化解了双方的劳动争议焦点问题,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让群众满意的此次调解案件是经开区仲裁院推动调裁服务大提升,不断优化布局取得的成效之一。“我们将办事大厅原有服务窗口在单项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布局,开通了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了多元服务。”经开区仲裁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新设立的综合服务窗口,仲裁院开通了农民工绿色通道、法律咨询、工会案前调解等多个办事服务,最大限度发挥窗口功能,同时为企业群众提供送达、立案、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优化程序
速裁模式让仲裁再提速
经开区仲裁院以服务市场主体为重点、以服务民生主体为根本、以拓展服务领域为载体,在缩短办案周期,提升仲裁质效上下功夫,健全制度,创新模式,全力打造劳动争议“快立、快调、快裁、快结”通道,高效化解劳动争议。
“我们以立案事项‘打包办’‘零跑腿’为目标,建立调解仲裁事项‘一门受理、一次告知’的容缺受理模式,将法定5个工作日立案期限缩短为当日立案、当日受理登记。快速分流处置,做到繁简分流,缩短了案件办理时间,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上述负责人表示,实行容缺受理可以实现群众现场提交立案材料,减少跑路次数;针对现场立案群众,确定“容缺受理”要件3项,可先行立案登记,对于缺少的立案要件,可事后补交或通过邮寄等非现场方式补齐,做到立案先行,减少群众维权跑腿;对于符合速裁要求的案件,立案后即进入速裁模式,不另设举证期限及答辩期限,减少开庭前证据交换环节,双方当事人当庭提交证据材料,最大程度节约当事人时间。
据悉,优化程序后,当前结案平均时限为23天,比法定时限缩短48.89%。
优化庭审
网上庭审模式更便捷
“网络庭审真的很方便,让远在异地的我们不用为了开庭而专门赶到现场了!”仲裁院线上审理了一起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件。顺利完成远程庭审后,区内某企业代理律师孙某对这种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事人对庭审便捷化需求的审理方式连连称赞。
如何实现劳动争议案件办理更加深入高效?如何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深化“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如何不断夯实新形势下劳资纠纷化解的新路子?不断优化案件网上庭审模式,即是经开区仲裁院不断提升互联网仲裁办案水平、拓展便民服务新途径的重要实践。
2024年3月,经开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共设置5间调解室。其中大型调解室1间,中型调解室2间,小型调解室2间。至此,经开区实现一个速裁庭、一个农民工工资速裁庭、一个竞业限制庭、仲裁一庭以及一个区级调解中心的“四庭一中心”建设。在此基础上,仲裁院同步推进14个庭室的互联网全覆盖,实现远程庭审可视化、三方语音、视频、笔录互联互通,很好地满足了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申请网上仲裁的需求,最大限度为当事人节约成本。截至目前,已有758人申请网上办案,占比达18.33%。
以上举措均为经开区仲裁院着力推进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推进辖区内争议案件“调裁两条线”调处模式,不断推动调裁服务大提升的缩影。
“通过不断推动‘调裁两条线’这一工作机制,将进一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使更多劳动人事争议矛盾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及时化解,进而减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数量,以及减少因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纠纷到法院的诉讼案件数量,有效缩短维权时间,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经开区仲裁院有关负责人说,今后,仲裁院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调解仲裁工作服务水平,发挥仲裁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仲裁流程,进一步方便办事群众,让群众少跑腿,节省当事人时间和成本,实现仲裁服务便捷化,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效能,推进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又好又快发展。